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鹿邑县城300年街道史

2022-10-02 05:17:54 903

摘要:文/图:七台八景你知道鹿邑县城过去有多大吗?你知道城区第一条柏油路是哪一年修建的吗?你知道鹿邑的下水道啥时候才出现的吗?——大家好,欢迎观看本期的“古城鹿邑”原创视频节目:风雨300年,鹿邑县城街道史废话不说,直接干货。第一个问题:过去老城...

文/图:七台八景

你知道鹿邑县城过去有多大吗?你知道城区第一条柏油路是哪一年修建的吗?你知道鹿邑的下水道啥时候才出现的吗?

——大家好,欢迎观看本期的“古城鹿邑”原创视频节目:风雨300年,鹿邑县城街道史

废话不说,直接干货。第一个问题:

过去老城区有多大?

所谓老城区,一般指过去城墙内的区域。按照这个标准,查一下鹿邑老县志关于城墙的记载,答案是这样的:城墙东西长1.3公里,南北长1.5公里,整个县城稍微呈长方形。换算下来,城墙内的总面积为1.95平方公里,近3000亩地。

但是,这只是城池图,并不是老城区的全部。那还包括谁?

答:西关。

具体指西城门外的小隅首,就是现在的西关吊桥到民主一街那一片。而不是整个西关。

为啥会把城外那疙瘩算到老城区?答案很简单:城里水太多,人耍不下了。

看过我们视频的小伙伴应该还记得,在上几期介绍鹿邑城墙和城湖的节目中,鹿邑县城最大的特点是“城包水”,三里地大的县城里面竟然一半是碧波荡漾的湖水。

这要是平常只想着玩,想着欣赏美景倒没啥,但人要生活啊,随着经济发展、人口增长,城内巴掌大的地方逐渐站不下人了,只能想办法往外发展,于是好多人都跑到西关搞生活了。

为啥去西关?原因也很简单:那一片地势高,万一发大水了淹不住。这就是老话“人往高处走”的道理。

刚开始去的人多是在道路两旁做生意的,所以十分热闹繁华。据县志记载:商行、作坊分布于狭街两旁。清晨开市,行人摩肩接踵,挤翁塞道。

再往后,随着人口逐渐增多,原来瘆人的杀人坑边上,低洼的民主一街那一片也住满了人。这些后来的人没有田地,不种庄稼,大多从事商业活动,久而久之就成了城里的市民;而这片区域,也顺理成章与老城区融为了一体。

这是1960年代的县城军事鸟瞰图,可以看到西关那一片已经密密麻麻住满了人。

1960年代的西关

有人居住就会形成街道,那么——

过去老城区有哪些街道?

老城区作为城市的文化之根,街道就是它的枝干文脉,是烟火和众生。

如同鹿邑悠久而清晰的历史一样,老城区的街道一直也是传承有序,脉络清晰,不信请看:

——这是绘于1692年康熙年间的《鹿邑城池图》,距今已有330年的历史,是目前有据可查的鹿邑县城最古老的原型真容。

——这是1896年的光绪县志中的《鹿邑城池图》,基本就是二百多年前的复印件。

——这是1960年代的县城军事鸟瞰图,可以看到城里的街道基本没多大变化。

从这三张跨越300多年的地图照片可以看到,鹿邑县城街道如此惊人一致,这在全国真心不多见。

而那些叫尚贤街、循礼街、芙蓉街、孚惠街、署前街、仁让街、仓门巷、杨家巷的十余条街巷,个个古色古香,韵味悠长,处处彰显着老子故里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。

在这些街道中,尚贤街和循礼街作为两条主大街,自然是老城区的带头大哥,城市主干。

两条大街呈十字形,以4个城门为起止,东西大街叫尚贤街,“尚贤”就是尊重有才德的人,出自《墨子》一书;南北大街叫循礼街,意思是遵守礼法,源自《战国策·赵策》里的一句话。

尚贤街和循礼街两街交叉点就是大隅首,向西依次为史隅首、王隅首、何隅首;西城门外为小隅首;向北有阎隅首、丁隅首。

1911年辛亥革命后,尚贤街更名为中山东街、中山西街;循礼街更名为中山南街、中山北街。不过日常中人们习惯上东西大街、南北大街。

过去老城区的街道十分狭窄,大多弯弯曲曲不成线。民国 24年,也就是1935年,国民党县政府对尚贤西街进行修整加宽,拆掉了阻碍交通的牌坊和厦廊门,并首次用青砖铺了人行道。

不过,整个鹿邑民国38年的城市发展史,也仅此而已。鹿邑县城真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还是在——

鹿邑解放以后

1947年,鹿邑解放,建立人民政权。当时县城刚经过多年战乱,百业凋敝,一穷二白。

1949年,新中国成立后,县人民政府将东西大街改名为新华街,南北大街改名叫人民街,正要开始对城区大规模建设的时候,朝鲜战争爆发,全县人民不得不全力以赴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。

战争结束后,刚开始发展几年,又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。然而,也就是从那个异常困难的时刻起,鹿邑人民战天斗地,城市建设开始全面发力。

首先是扩街。当时财力有限,只能先从两条主大街开始。1958年,县委、人委(就是现在的县政府)发动群众,对人民街扩宽取直,把以前不足十米的大街一下扩宽到24米。从1965年开始,先后分段4次对新华街进行扩宽,到1987年,原来只有几米宽的街道已扩宽到17米。

然后是修路。过去城内街道全部是土路,包括两条主大街,更没有下水道,晴天污水横流,雨雪天是“水泥路”,不穿胶鞋都没法走。

直到1965年,县里投资30万元,把两条主大街铺成柏油路面,后来又分别在1974年、1981年、1987年、2000 年、2004年、2019年,先后6次进行翻修。

这段时间,一些背街也开始修铺柏油路,其中:老君台北街和县府北街(即现在的仙台路)铺于1974年,县府东街、西街和南街(即现在的文化路、仙源路和芙蓉街)铺于1978年,而文化街、孟滩街、健康街、芙蓉街等到了1983年才铺上柏油路。

到了1985年,老城区共有16条街道铺上了柏油路。

——这是1985年的鹿邑城区图,这时候老城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,最明显的特点是冒出来好些条以前没有的街道。

修建下水道。相比扩街、铺柏油路,城内的下水道出现得有点晚,这是因为当时排污排水很方便,城区近1500亩的坑塘城湖,12里长的护城河,简直就是天然的污水沉淀池、自然下水道。

为解决城里排污和内涝问题,1958年,县里在开挖鹿辛运河的同时,在现今西关小闸处新开挖了一条东西贯穿县城的水沟,计划用涡河水,将城市污水雨水从城东南的急三道河排走。因多种原因,整个工程到了1969年才全线贯通。而这条排水沟就是现在的风景河。

随着城市人口激增,这种粗放的排污方式导致生态和人居环境逐渐恶劣,1981年5月,县里开始在新华街修建了第一条砖砌下水道,随后逐年扩大,形成管网。到了1995年,老城区共建成下水管道近7公里。

2019年,县委、县政府以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,大力实施城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开始对城市进行高标准的整修。强力推进强弱电入地、沿街建筑立面亮化、街道硬化美化提升、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,如今走在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,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,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的巨大变化。

过去不可追,未来犹可期。老子故里鹿邑,一个拥有四千年建城史的古老县城,正在焕发出新的青春。

让视频了解家乡,让影音记住乡愁——感谢观看“古城鹿邑”原创视频节目,咱们下期见!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